核心提示
本報記者王雪娟▲戲劇巡遊武侯祠博物館供圖“五一”假期,五一陽光正好,出遊出遊正當時。邂逅5月1日上午8∶30,多彩記者在武侯祠博物館門口,非遺看見觀眾早已排起了長龍,五一他們一邊搜索參觀攻略一邊交流對
本報記者王雪娟▲戲劇巡遊武侯祠博物館供圖“五一”假期,五一陽光正好,出遊出遊正當時。邂逅5月1日上午8∶30,多彩記者在武侯祠博物館門口,非遺看見觀眾早已排起了長龍,五一他們一邊搜索參觀攻略一邊交流對三國文化的出遊看法,等待進入館內一探究竟。邂逅走進武侯祠博物館,多彩就像步入了一個充滿驚喜的非遺非遺大觀園,觀眾邂逅各種互動體驗與演出。五一隨著一陣熱鬧歡快的出遊鑼鼓聲,一群身著古裝的邂逅演員從博物館西區走來,排頭踩著高蹺的多彩“三國武士”尤為引人注目。這是非遺“蜀漢百景集”活動的開場,活動以“青梅煮酒話英雄”這一典故為切入點,不僅活化了三國文化,還精心構建了多層次文旅消費新場景。與此同時,比武招親互動熱烈,吸引眾多遊客圍觀;三國評書現場開講,帶領觀眾穿越曆史;民間雜耍絕活不斷,掌聲此起彼伏。由非遺魚燈、古風雜技等組成的戲劇巡遊穿梭館內,以沉浸式表演串聯三國曆史與成都民俗,讓觀眾在互動中感受古今交融的獨特魅力。連續5天,武侯祠博物館內的非遺集市成為熱門打卡點。剪紙、年畫、紙鳶等10餘種非遺項目集中亮相,不少攤位還設置互動體驗環節,觀眾可參與剪紙、製作糖畫,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當非遺遇上科技,武侯祠博物館的“文化+”模式吸引了眾多目光。AI小諸葛機器人成為集市上最受小朋友喜愛的“明星”。4位小諸葛機器人擅長各類棋類競技活動,吸引眾多小朋友爭相“與它一決高下”。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武侯祠博物館接待觀眾約45萬人次,同比增長超10%,文創銷售額同比增長超50%。這個“五一”假期,“古風場景+非遺集市+沉浸演藝+交互體驗”多元一體的創意活動和涵蓋文物美學、生肖文化等方麵的精品展覽,以及以人為本的暖心服務,讓武侯祠成為熱門打卡地。傳統文化“可觀賞、可體驗、可帶走”的消費閉環,更是為成都文旅注入了強勁動能。展開全文遊客說浙江杭州遊客小周:武侯祠博物館最讓我驚喜的是非遺集市裏的綿竹年畫體驗。遠遠望去,色彩濃烈的年畫在木架上舒展,古樸線條勾勒出三國典故與民間傳說。我小心翼翼地將油墨塗抹在雕版上,再覆上宣紙。揭開宣紙的刹那,色彩豔麗的年畫躍然眼前,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完成了一次與古老技藝的對話。工作人員笑著告訴我,當天已有上百位遊客參與體驗,不少人還將作品當場裝裱帶走。非遺體驗拉近了傳統文化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技藝融入生活。古建築內的“絕活兒”郭誌清本報記者朱萌▲皇城相府中的非遺展演喬宇拍攝“五一”假期,在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皇城相府景區,鑼聲一響,開城儀式《迎聖駕》的表演準時上演,康熙下榻皇城相府的情景再現。城門開啟,跟隨演員的腳步,遊客開啟了皇城相府之旅。皇城相府是清代名相、《康熙字典》總閱官陳廷敬的故居,是一處明清時期城堡式住宅建築群。“五一”假期前夕,皇城相府首屆太行古堡文化藝術周啟幕,各類非遺展演輪番登場。“五一”假期,景區內人潮湧動,熱鬧非凡。行走在皇城相府內,京劇唱腔繞梁,“生、旦、淨、末、醜”演繹經典名段;中華武術剛柔並濟,刀槍劍棍揮灑淩厲之勢;書法雅集墨香四溢,筆硯紙章盡展韻致之美;中醫藥文化融合“AI智能診脈”,傳統智慧與科技碰撞出新火花。上黨八音會、鼓書等非遺展演和《金榜題名》《相府風雲》《豆蔻年華》《信仰的力量》等演出交織,現場氣氛火爆。皇城相府藝術團負責人介紹,多年來,他們將上黨八音會元素融入了現代民樂,形成了獨具皇城特色的盛世八音。鼓、嗩呐、鑼、鑔、笙、板胡、琵琶、竹笛多種樂器齊聲唱和,氣勢磅礴。盛世八音演出時,場地內總是擠滿了觀眾。這邊演出剛結束,另一邊的非遺劇場,鼓聲配合三弦響起,陽城鼓書藝人用生動的唱詞配以陽城方言,演繹著古代英雄的傳奇事跡、日常生活的家長裏短。在遊客中心山西麵食一條街,大同刀削麵、長治長子炒餅、臨汾牛肉丸子麵、晉中剔尖、懷仁大刀麵、榆次桃花麵、一根麵等特色山西麵食盡顯三晉風味。“古建築是骨架,文化體驗是血肉。讓遊客在古建築間聽見‘心跳’,才能讓非遺‘活’起來。”景區工作人員說,如今,非遺演出、非遺體驗已然成為皇城相府的特色品牌,遊客通過非遺深入領略皇城相府的曆史底蘊。遊客說上海遊客陳昱: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山西,此前看到網友說這裏“隨便一個村口都可能藏著千年的寺廟和戲台”,讓我懷著對“古建大省”的向往,來之前做足了攻略。來到陽城縣後,我才發現選擇隻參觀皇城相府、郭峪古城這幾處景點還不夠。隨處可見的非遺演藝、手作市集等,讓作為傳承場所的建築也隨之鮮活了起來。從開城表演《迎聖駕》到實景演出《再回相府》,邊走邊看,不用聽講解就能了解這裏的曆史。捏麵人、唱八音這些非遺體驗,讓我感覺自己從旁觀者變成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小時候的味道沒變王竹青▲非遺大集現場南昌市文化館供圖近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南昌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25江西非遺大集”在南昌市東湖意庫舉辦。來自江西、廣東、福建、安徽四省的近200個非遺項目、超200名非遺傳承人匯聚一堂,為市民遊客獻上一場傳統文化與潮流生活“雙向奔赴”的文旅盛宴。活動以“非遺好物國潮煥新”為主題,創新打造了“人文共韻”文化生態保護區精品展、“匠心傳承”贛鄱非遺技藝展、“國潮新韻”時尚融合創新展、“手作拾遺”非遺互動體驗區、“活色生香”非遺展演秀和“光影敘事”江西非遺攝影作品展六大展區,構建“展、演、學、購、遊”五位一體的沉浸式消費場景,讓非遺“看得見”“摸得著”“帶得走”。從瓷韻千年、窯火不熄的景德鎮到客韻流芳、燈彩熠熠的贛州,再到鄉韻煙雨、紙墨寄情的上饒……“五一”假期,在非遺展演秀舞台前,觀眾沿著文創園區層層疊疊的台階愜意地席地而坐,江西省11個設區市首次同台發布各地非遺好物,贛劇、貴溪佘族馬燈舞、南昌清音和福建閩西客家木偶戲等省內外經典節目輪番上演,將各地非遺編排成一台精美的演出,帶大家穿越秀美壯闊的華夏大地、領略韻味十足的非遺之美。此外,廣東、福建、安徽三省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首次聯合赴江西參展,與江西一起全景式展現贛、皖、閩、粵四省的“文化長卷”。新幹剪紙的刀鋒流轉、廬山篆刻的方寸乾坤、夏布繡的經緯交織……互動體驗是本次非遺大集的一大亮點,一項項匠心獨運的贛鄱非遺技藝令人歎為觀止,市民遊客化身“一日匠人”,在勞作時感受世代先輩的生活智慧。在年輕人聚集的後備箱集市潮玩空間,滕王閣紙雕本、夏布手繪唐卡等非遺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傳統元素與時尚設計的結合吸引市民、遊客圍觀購買。雲端之上,非遺大集特別開設“文化會客廳”直播間,文化學者、非遺傳承人圍坐共話,深度解讀江西非遺的曆史脈絡與技藝精髓。“淘寶帶貨直播間”內,主播聚焦贛鄱非遺好物,從製作工藝到實用價值進行全方位講解,配合網絡達人組成的“遊拍天團”實時分享打卡體驗,讓全國網友在“雲逛集”中走近非遺、了解非遺。遊客說江西南昌遊客陳晗:在由工業老廠房打造的文化創意園區舉辦江西非遺大集,聚集了眾多省內外的非遺項目和非遺好物,值得體驗和購買。豐城凍米糖等非遺美食讓人想起小時候的溫情歲月。看到傳承人熱情用心地與大家交流,我感覺到傳統手藝在新時代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小時候的味道沒有變,鄉愁也會一直存在,真好。動手體驗更受啟發本報記者程俁薇▲觀眾在體驗非遺技藝延邊博物館供圖“五一”假期的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陽光正暖,帽兒山下,金達萊花熱烈綻放;圖們江畔,朝鮮族同胞身著色彩豔麗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延邊博物館內,一場精彩紛呈的非遺體驗活動正在開展,來自天南海北的觀眾穿梭其中,在指尖的觸碰中,感受朝鮮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穿過一樓大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體驗區,草編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於建華指尖翻飛,麥秸稈化作栩栩如生的螞蚱,引得觀眾爭相模仿。“過去麥秸稈是生活材料,老一輩用它編出各種實用的生活用品,現在成了文化傳承的載體。”於建華一邊示範一邊感歎,“希望更多年輕人能把這份老手藝傳承下去。”隔壁的糯米人攤位前,彩色麵團在傳承人張巧卉手中幻化成朝鮮族少女、孫悟空等造型,孩童踮著腳尖圍觀,隨著新造型的呈現發出陣陣驚歎。延邊博物館館長金明華介紹,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延邊博物館在“五一”假期推出係列非遺體驗活動,通過傳統技藝展示、互動體驗、趣味遊戲等形式,讓觀眾在體驗中感受勞動之美。拓印體驗區傳來此起彼伏的敲擊聲。來自北京的遊客王女士手持木槌,專注地敲擊鋪在石碑上的宣紙。“第一次親手體驗古代印刷術,感覺像在和曆史對話。”她展示著剛完成的拓片說,“這些非遺項目讓延邊的文化變得可觸可感,比單純參觀展覽有趣多了。”在朝鮮族角弓製作區,一群年輕人正興致勃勃地體驗朝鮮族角弓製作技藝。朝鮮族角弓製作技藝傳承人金光斌在一旁指導他們。金光斌介紹:“朝鮮族傳統角弓采用水牛角、竹子、桑木牛筋、樺樹皮等材料製作而成。製作過程複雜,需要在特定季節進行。使用魚鰾膠粘貼各種材質,有備料、裁斷、粘貼、上筋等多個步驟,最後經過解弓、美化、裝飾等,完成角弓製作,整個製作過程需要持續約4個月。”在金光斌的指導下,觀眾認真挑選材料,仔細打磨、組裝,盡管動作略顯生疏,但不減對傳統技藝的熱情。遊客說上海遊客陳雪:本來擔心孩子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結果她捏糯米人捏得不肯走。這種動手體驗讓孩子有了對糯米人的深刻記憶,很有意義。做好後,她逢人就炫耀自己做的小老虎,有收獲就不虛此行。陝西西安遊客張峰瑞:角弓製作讓我大開眼界,沒想到一把弓要經曆這麽多工序,傳承人講解時眼裏的光讓人感覺他非常熱愛這項事業。湖北武漢遊客周遊:第一次知道草編能這麽精致,帶走的螞蚱掛件既是紀念品,更是對非遺傳承人的支持。2025年5月8日《中國文化報》第4版刊發特別報道《“五一”出遊邂逅多彩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