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這屆網友,拖延症如何才能治得了“拖延症”?圖片來源:微博截圖半真半假的這屆網友“拖延症”生活中,拖延行為幾乎隨處可見:周末出個門,拖延症時間從九點拖到十點;晚上該睡了,這屆網友忍不住先玩會手機,拖延症
這屆網友,拖延症如何才能治得了“拖延症”?圖片來源:微博截圖半真半假的這屆網友“拖延症”生活中,拖延行為幾乎隨處可見:周末出個門,拖延症時間從九點拖到十點;晚上該睡了,這屆網友忍不住先玩會手機,拖延症刷夠了短視頻,這屆網友時間也到了深夜一兩點。拖延症此前發布的這屆網友《國民健康生活方式洞察及幹預研究報告》顯示,阻礙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原因多樣,拖延症調查發現“難堅持”及“拖延症”占比最高,這屆網友分別為33.6%和31.7%。拖延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副教授田宏傑曾長期關注“拖延症”。這屆網友她認為,拖延症這是這屆網友人們對自身生活工作節奏不滿意、未能按理想中的拖延症進度完成目標時,對自己的評價。各人情況不同,“拖延症”的具體表現和泛化程度也不盡相同。有些人習慣於“將拖延進行到底”,什麽事都比別人慢半拍;有些人則偏重領域泛化性的拖延。有的孩子一學習就拖延,但玩起來或吃東西都相當積極。有些人喜歡在特別事項上拖延,比如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或者每次出門前必定磨蹭半天,約人見麵總是遲到。不過,年輕人使用這個梗時的狀態,往往是“半真半假”:一方麵為自己的“拖延”感到焦慮、自責,所以選擇勇敢地說出來,並且試圖在同道中人的回應裏尋找共鳴;另一方麵,“拖延症”並不是一個真的讓人感到萬分愧疚的詞匯,人們在玩梗時甚至可能帶上些許調侃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心理負擔,何樂而不為?“量化生活”一定有效嗎?邁入生活場景,常常能遇到這種情況:人們很容易抵擋不住手機帶來的誘惑,遲遲不能開始手頭的任務,以至於有人調侃,“學習五分鍾,玩手機倆小時”。短視頻也好,遊戲也罷,玩手帶來的心理上的放鬆與快樂,顯得容易且迅速。人類總是本能地喜歡即時反饋,才會一拿起手機就被吸引住。圖片來源:微博頁麵截圖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手頭常常要同時做好幾件事。田宏傑說,有關注意力的研究發現,好色先生视频大腦的注意分配能力很弱,同一時間並不能將注意力分配到不同任務中。也就是說,如果要想在同一時間做多件事,就意味著注意力要在不同任務間進行切換,這增加了做事所需時間以及走神概率,而且容易造成意識不到的心理壓力,產生拖延逃避。要對付拖延行為,“量化生活”也不一定有效。如果量化目標設計得不合理,看似完美但遠離現實水平,很容易讓執行者感受到挫敗感,就會讓好色先生视频行動越來越難,更加拖延。為什麽總是“拖拖拖”?不過,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一個行為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一定是因為它帶來了某些好處。“拖延”也是這個道理,其發生機製在於動機與效能感不匹配。比如,動機強而效能感弱。好比一個作者接到寫稿任務,給自己定了90分的目標,希望讓讀者刮目相看,“來證明我的能力”。然而,效能感不足導致他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能力隻有60分,這30分的差距讓他本能地想要逃避,本來預計花兩周時間完成任務,卻一直拖延到交稿前兩天才動筆。“Deadline”近在眼前,他迅速完成一個60分的稿子,也由此得到了好處:最後兩天拚命寫稿,不用擔憂被質疑能力;拖延讓他相信“自己實際上是90分的水平”,保護了效能感和自尊心。也有一些人是“有能力做好做完,但不想做”。原因很多:如果及時完成了任務目標,那老板會有更高的要求……主動選擇拖延的人,雖然也可能因此感到焦慮,但內心不怎麽糾結。在刷劇、打遊戲的過程中,有的人頭腦中有個聲音在質疑“怎麽還在玩”,但內心卻因“拖延”得到了些許放鬆,於是一頭紮進邊自責邊放縱的拖延狀態中,難以脫身。資料圖:此前,近日,在日本東京一家為創作者服務的專治“碼字”拖延症的咖啡館走紅網絡。當然,拖延在潛意識層麵的動機還有很多。比如有的人從小信奉“槍打出頭鳥”,不想成為出眾的那一個;有人是通過拖延保持和夥伴一樣的速度,獲得友好的關係。如何改掉“拖延症”?在另一個層麵上,“拖延症”是一個人缺乏時間意識的表現,但缺乏的往往不隻是時間認知的能力,還有時間監控和按照時間節奏調節自身行為的能力。自律監督師由此應運而生。提醒吃藥、提醒減肥……蛻去情緒化的外殼,他們督促人們按照計劃去完成心中設定的目標,理性地監督客戶按照既定節奏行事。不過,要想這種監督真正起作用,還有一個前提條件,即製定合適的目標,對實現目標有充分的動機以及充沛的效能感,否則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田宏傑認為,對付“拖延症”,要以正向鼓勵為主,首先要看到自己現有的真實水平,設計一個能達成的目標,然後找到合適的啟動步驟。其次,每完成一個步驟後,給自己小小的停留時間,體會完成這個步驟時的成就和喜悅,讓自己的行為得到正向強化,令接下來的行動更流暢。最後,出現拖延行為時,不妨用成長性思維進行分析,發現“拖延”所反饋的信息,看明白“難在哪兒”,根據難點進行目標和方法調整,改掉“拖延症”,或許並沒有那麽難。